![]() 日志正文
|
||
关于舆论监督的建议这两天自媒体流传艾芬的报道,甚至被转换成53个文本!这场汹汹的拉锯,给我们什么启示呢?有人说政府要改进,有人说舆情办要收敛,有人说党对媒体管得还不够紧,有人说媒体不应该煽动对抗政府的情绪。我觉得应该从中听到正确的声音,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中分析评判,而不是光看到删帖与发文的对抗。 一篇很普通的采访,没有涉及到任何国家、政府的声誉和政策问题,更没有涉及到任何与国计民生、意识形态有关的问题,为什么会造成这么大的反响呢?大致浏览一下这篇文章就会发现,文章只是一位医生对一件事实的口述。真实与否,他自己负责就可以了,如果不符合真实情况,以后还会有相关参与者的采访披露,事实总归会大白于天下的。之所以会有很多人关心这篇文章,从网络上反映的问题看,其原因大致如下:一、发泄情绪。封闭日久,生活不便,尤其是武汉人,每天面临威胁,心情郁闷,发泄一下,情理之中。二、关心文中事实。艾芬的事迹,可以与李文亮相比。抗疫期间,这又是一位英雄。粉丝爱英雄,不乐见被打压,故而对删帖心存愤怒。三、出于对舆论环境紧缩的逆反,希望对抗舆情管理部门的网络高压。总的来看,这次对抗删帖的出发点,没有恶意,出于公义,是值得肯定的。民间有这么多人士可以站出来支持主持正义、披露真相的声音,这是这次舆情给我们的最值得宝贵的财富! 那么,这么小的一件事,为什么会闹得如此空前?个人认为有以下原因:一、舆情管理部门手段粗暴。删帖、封号,或者再分细一些,都是惩罚措施。没有给有价值但又缺陷的信息流出通道。这篇文章的敏感点儿在哪儿?其实外界并不知道。我也听说过周围很多遭遇过删帖、封号的朋友,都反应不明就里。我本人写的备课用的博客也被封闭,学生不能使用;我自己记录自己家史的笔记,我的亲人也不能打开。这些都太过分了。二、信息过滤太粗放,没有柔性的管理理念。如果在删帖或封号的过程中有可以商榷的情节,理应可以申诉。但是很多人反应申诉程序形同虚设。这篇文章被封这么多次,难道不该在早期就采取措施吗?艾芬在采访中说:“早知道有今天,我管他批评不批评,老子到处说。”这是医者仁心对过去灾难的反思,难道我们舆论管理部门不该借此言,引以为戒吗?三、舆情管理标准太单一。我主要想说的是这一条,因为这一条是可以及时改进的。之所以有这么多信息被删除,就是由于把自媒体和正规媒体等同看待了。其实,这里有很大差异。1、自媒体发布信息随意性大,因此不必苛求其信息完美无缺。2、自媒体信息的可信度低,因此不必苛求其受众随意转发,其实转发的人也未必想相信。3、自媒体信息有自然筛选过程,参与者素质差别很大,但是受众会有基本的判断。基于这些认识,本人建议给媒体进行分等级管理。对自媒体的信息放宽尺度,允许申诉。 自媒体之所以受到欢迎,当然有其合理性。自媒体的存在,不是当管不了的问题,而是社会发展非常急需的问题。自媒体是未来社会的重要信息来源,也会并且终将更会在未来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。国家应该保护,不要因为不听话而歧视或者打压。 具体的等级,希望舆情办和智库根据具体情况制定。
最后修改于 2020-03-12 12:33
阅读(?)评论(0)
上一篇: 资料
下一篇:我们为什么应该感谢武汉
|
||
评论
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?